2023年1月16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胡水生博士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影响因子=9.221)发表了题为“A new fluorescent biosensor based on inner filter effect and competitive coordination with the europium ion of non-luminescent Eu-MOF nanosheet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in human seru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果基于对的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竞争性配位和内滤效应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人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高选择性、高灵敏检测。
ALP既往认为是肾性骨营养不良与慢性肾脏病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钙化和炎症导致死亡率升高均与ALP的活性相关,表明ALP也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物。基于此,胡水生博士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无荧光的硝基修饰的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纳米片(NO2-Eu-MOF NS),利用1,4-苯二膦酸(PEPP)原位竞争配位NO2-Eu-MOF NS中的铕离子(Eu3+)形成Eux(PEPP)y(NO2BDC)z。Eux(PEPP)y(NO2BDC)z中的PEPP对Eu3+起敏化作用,并作为“天线”将能量传递给Eu3+,使其在615 nm处有强烈的荧光。当不存在目标物ALP时,Eux(PEPP)y(NO2BDC)z在280 nm的激发光因为内滤效应被4-硝基苯基磷酸酯(PNPP)吸收,导致荧光猝灭。存在ALP时,由于ALP对PNPP的选择性酶解作用,使内滤效应被阻断,Eux(PEPP)y(NO2BDC)z被激发时表现出镧系金属的发光特性,基于此实现对血清中ALP的高选择性测定。
实验室学术骨干胡水生博士与其研究生刘金艳为共同第一作者,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本研究受到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学校博士启动基金以及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联合资助,由赣校本部及第一附属附院、福州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完成。
论文在线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5400523000941?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