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艳宇副教授团队在再狭窄的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作者:心脏医学中心 时间:2020-09-19 点击数:

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血管狭窄或梗塞是引起心脏病、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是最常用的扩张闭塞血管内径的手术操作。然而,手术后血管易发生再狭窄,必须重复介入疏通血管,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在球囊发明早期,球囊扩张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可达50% 。后期裸金属支架发明后,裸金属支架置入减少了再狭窄的发生风险(20-30%),但再狭窄发生率依然不能令人满意。药物缓释球囊/支架发明后,降低了再狭窄发生风险,却造成了后期血栓事件增加。因此,解析再狭窄发生机制并寻找抑制再狭窄的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为此实验室骨干研究员段艳宇副教授所在团队使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深入研究了血管损伤部位表达的趋化因子CKLF1促进再狭窄的机制。国际上首次发现血管损伤部位CKLF1的表达对损伤部位新生内膜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积聚有积极作用。机制研究表明,CKLF1降低了细胞周期G2/M阻滞和凋亡的易感性,从而加速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积聚CKLF1的这种作用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CKLF1增加了PI3K催化亚基的四种亚型的表达,进而激活其下游靶点AktNF-κB两者是细胞生存和增殖的关键转录因子。此外,RNA测序分析显示CKLF1在调节主要参与细胞凋亡和先天免疫反应基因的表达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我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动脉损伤后高水平的CKLF1通过PI3K/AKT/NF-κB信号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导致内膜增生为今后CKLF1作为抑制再狭窄未来靶点的的新治疗策略奠定基础研究论文CKLF1 aggravates neointimal hyperplasia by inhibiting apoptosis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through PI3K/AKT/NF-κB signaling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影响因子:4.545)。

 

 

 

论文链接: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753-3322(19)3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