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号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朱海燕主任医师莅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猝死的急救”的学术报告。科研处处长范小娜教授主持报告会。
朱海燕主任医师详细介绍了猝死的定义以及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享了自己多年的临床急救经验。猝死可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而其中心源性猝死占有较大的比例。心源性猝死发生时,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室颤导致患者的心脏失去泵血功能,血液循环停止,危险患者生命。在临床实践中,ECPR技术通过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由体外循环技术衍生而来的中短期人工心肺支持技术,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生存率及神经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朱海燕主任医师分享了自己多年的临床急救经验和ECPR技术使用心得,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内容丰富。
会场中,朱海燕主任医师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场氛围热烈,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朱海燕主任医师的此次讲座十分精彩,收获颇丰。
附:朱海燕教授简历
朱海燕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急救部主任,急危重症医学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女医师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危重症组副组长。国内率先进行危重患者微循环及线粒体功能的应用研究,形成猝死及心血管危重症的系列临床研究。获解放军І类津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百名杰出青年医生”称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荣立三等功1次、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解放军总医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参与科技部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863重大项目1项、美国NIH基金资助项目1项,经费2000余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发表SCI 论文多篇。